醉魚草

  醉魚草

  別名:魚尾草、醉魚兒草、樚木、鬧魚花、癢見消、四方麻、陽包樹、魚鱗子、藥桿子、驢尾草、羊尾巴、防痛樹、雞公尾、毒魚藤、鯉魚花草、藥鰻老醋、野巴豆、老陽花、蘿卜樹子、藥魚子、土蒙花、花玉成、四棱麻、羊飽藥、羊白婆、金雞尾、洞庭草、白皮消、鐵帚尾、紅魚波、紅魚皂、鐵線尾、四季青、白袍花、糖茶、水泡木、雉尾花、樓梅草、魚泡草、魚藤草、洋波、魚背子花、一串花、狗頭鷹、紅魚鲄、魚白子花、野剛子、魚尾子、魚花草、毒魚草。

  性味:味辛、苦,性溫,有毒。

  入藥部位:為醉魚草科植物醉魚草Buddleja lindleyana Fort.的莖葉。

  形態(tài)特征:小枝呈四棱柱形,表面茶褐色。幼枝具密被黃色星狀毛及鱗片。葉對(duì)生,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,表面淺黃棕色,先端尖,基部楔形或鈍圓,全緣或有疏鋸齒,質(zhì)脆易碎。花序穗狀,長(zhǎng)7-20cm,花冠4裂,呈暗棕色。氣微,味微苦。

  醉魚草的用法用量

  內(nèi)服:煎湯,10-15g,鮮品15-30g;或搗汁。

  外用:適量,搗敷。

  醉魚草的功效主治

  功效:祛風(fēng)解毒,驅(qū)蟲,化骨鯁。

  主治:痄腮,癰腫瘰疬,蛔蟲病,鉤蟲病,諸魚骨鯁。

  醉魚草的禁忌

  口服不宜過量,否則可產(chǎn)生頭暈,嘔吐,呼吸困難,四肢麻木和震顫等毒副反應(yīng)。

  醉魚草的配伍

  1、治痄腮:醉魚草15g,楓球7枚,薺菜9g。煮雞蛋食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
  2、治瘰疬:醉魚草全草30g。水煎服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
  3、治鉤蟲?。鹤眙~草,首劑15g,后逐日增至150g。水煎,于晚飯后及次晨飯前分服。療程5-7d。(南藥《中草藥學(xué)》)

  醉魚草的相關(guān)論述

  《綱目》:“醉魚草,花色狀氣味并如芫花,毒魚亦同,但花開不同時(shí)為異爾。按《中山經(jīng)》云:熊耳山有草焉,其狀如蘇而赤華,名曰葶菀,可以毒魚,其此草之類歟?”

相關(guān)知識(shí)點(diǎn)

聲明:本站圖/文均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收集,僅供病友參考,不作為醫(yī)療診斷依據(jù)。

閩公網(wǎng)安備 35020302001071號(hào) ICP證書

Copyright ? 2022-2025廈門沃鴻信息技術(shù)有限公司版權(quán)所有

閩ICP備13021446號(hào)-22 互聯(lián)網(wǎng)藥品信息服務(wù)資格證書 不良信息舉報(bào)平臺(tái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