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礬

  黃礬

  別名:金線礬、雞矢礬、雞屎礬。

  性味:酸、澀、咸,寒。

  歸經(jīng):肝、大腸經(jīng)。

  形態(tài)特征:本品多呈不規(guī)則塊狀。淡黃色。微透明;絹絲光澤或珍珠光澤。體較輕,硬度近于指甲。微有鐵銹氣,味咸、酸,微澀。以色淡黃、有光澤、無雜質(zhì)者為佳。

  黃礬的用法用量

  外用:適量,研末撒或調(diào)敷。

  內(nèi)服:研末,每次0.5g;入丸、散。

  黃礬的功效作用

  功效:解毒,殺蟲,斂瘡。

  主治:用于痔瘺,惡瘡,疥癬及聤耳出膿。

  黃礬的禁忌

  本品多作外用,內(nèi)服宜慎,不可多服久服。

  黃礬的附方

  1、治痔瘺腫痛,膿血不止:黃礬三兩,烏蛇六兩(酒浸,去骨、皮,炙令黃),黃芪三兩(銼),枳殼二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駱駝胸前毛三兩半(燒灰)。上藥搗羅為末,煉蜜和搗三、二百桿,丸如梧子大。每于食前,煎黃芪湯下二十丸。(《圣惠方》黃礬丸)

  2、治小兒聤耳出膿水:黃礬半兩,烏賊魚骨一分,黃連一分(去須)。上藥搗羅為末,綿裹如棗核大,塞耳中,日三易之。(《圣惠方》黃礬散)

  3、治妒精瘡:黃礬、青礬、麝香等分。為末,小便后敷上,不過三度。(《千金方》)

  4、治小兒癬久不瘥:黃礬一兩燒灰,細研。每用先以水凈洗,拭干涂之。(《圣惠方》)

  黃礬的相關(guān)論述

  1、《海藥本草》:“《廣州志》云:金錢礬生波斯國,打破內(nèi)有金線文者為上,多入燒家用。”

  2、《綱目》:“黃礬出陜西,瓜州、沙州及舶上來者為上,黃色狀如胡桐淚。人于綠礬中揀出黃色者充之,非真也。波斯出者,打破中有金絲文,謂之金線礬,磨刀劍顯花文?!兜し跨R源》云:五色山脂,吳黃礬也。”

聲明:本站圖/文均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收集,僅供病友參考,不作為醫(yī)療診斷依據(jù)。

閩公網(wǎng)安備 35020302001071號 ICP證書

Copyright ? 2022-2025廈門沃鴻信息技術(shù)有限公司版權(quán)所有

閩ICP備13021446號-22 互聯(lián)網(wǎng)藥品信息服務(wù)資格證書 不良信息舉報平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