肥皂莢

  肥皂莢

  別名:肉皂莢、肉皂角、肥豬子、獨兒粑皂角。

  性味味辛,性溫。

  歸經:歸肺、大腸經。

  入藥部位:為豆科植物肥皂莢Gymnocladus chinensis Baill.的果實。

  形態(tài)特征:莢果長橢圓形,長7-12cm,寬3-4cm,先端有短喙,扁平或肥厚,外表紫棕色,光滑無毛,內有種子2-4。種子近球形,稍扁,黑色,直徑約2cm。氣辛,味辛辣。以肥厚飽滿者為佳。

  肥皂莢的用法用量

  內服:煎湯,1.5-3g;或入丸、散。

  外用:適量,搗敷、研末撒或調涂。

  肥皂莢的功效主治

  功效:滌痰除垢,解毒殺蟲。

  主治:用于咳嗽痰壅,風濕腫痛,痢疾,腸風,便毒,疥癬。

  肥皂莢的配伍

  1、治腸風:肥皂(獨牙者),燒灰存性。以一片研末,糕糊丸,一片為末,飲湯調吞下。(《普濟方》)

  2、治便毒初起:肥皂搗爛敷之。(《綱目》引《簡便單方》)

  3、治頭耳諸瘡,眉癬,燕窩瘡:肥皂(煅存性)一錢,枯礬一分。研勻,香油調涂之。(《綱目》引《摘玄方》)

  4、治癬瘡不愈:川槿皮煎湯,用肥皂莢去核及內膜,浸湯。時時搽之。(《綱目》引《簡便單方》)

  肥皂莢的禁忌

  胃虛食欲不振者慎服。

  肥皂莢的相關論述

  1、論肥皂莢功擅除痰滌垢:(1)繆希雍:“凡腸胃有垢膩穢惡之氣,郁于中則外生瘰疬惡瘡腫毒;泄于外則為腸風,下痢膿血。肥皂莢專能蕩滌垢膩,宣通穢積,腸胃潔凈則諸證自除也。”(《本草經疏》)(2)張石頑:“肥皂莢,除頑痰垢膩,不減二皂(牙皂、長皂)。癡病勝金丹用之,亦取涌發(fā),不使砒性留于腸胃之意。”(《本經逢原》)

  2、論肥皂莢性滑礙胃,倪朱謨:“宋人言能滑腸去垢,消積止痢之藥也。其滑而去滯,能消積止痢之意明然矣,但質性滑利,而氣臭焦腐,聞之令人作嘔,雖炒制得宜,終不免于損胃,如胃弱少食、不食之疾,宜忌用之。”(《本草匯言》)。

聲明:本站圖/文均來自于網(wǎng)絡收集,僅供病友參考,不作為醫(yī)療診斷依據(jù)。

閩公網(wǎng)安備 35020302001071號 ICP證書

Copyright ? 2022-2025廈門沃鴻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版權所有

閩ICP備13021446號-22 互聯(lián)網(wǎng)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不良信息舉報平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