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鱉子

  木鱉子

  別名:木蟹、土木鱉、殼木鱉、漏苓子、地桐子、藤桐子、木鱉瓜。

  性味:苦、微甘,涼,有毒。

  歸經(jīng)歸肝、脾、胃經(jīng)。

  入藥部位葫蘆科植物木鱉的干燥成熟種子。

  形態(tài)特征:呈扁平圓板狀,中間稍隆起或微凹陷,直徑2~4cm,厚約0.5cm。表面灰棕色至黑褐色,有網(wǎng)狀花紋,在邊緣較大的一個齒狀突起上有淺黃色種臍。外種皮質(zhì)硬而脆, 內(nèi)種皮灰綠色,絨毛樣。子葉2,黃白色,富油性。有特殊的油膩氣,味苦。

  木鱉子的用法用量

  用法:0.9~1.2g。外用適量,研末,用油或醋調(diào)涂患處。

  炮制:取凈木鱉子仁,炒熱,研末,用紙包裹,加壓去油。本品為白色或灰白色的松散粉末。

  木鱉子的功效作用

  功效:散結(jié)消腫,攻毒療瘡。

  主治:瘡瘍腫毒,乳癰,瘰疬,痔瘺,干癬,禿瘡。

  木鱉子的禁忌

  孕婦及體虛者慎用。

  木鱉子的配伍

  1、治痞癬:木鱉多用(去殼),獨蒜半錢,雄黃半錢。上杵為膏,入醋少許,蠟紙貼患處。 (《得效方》木鱉膏)

  2、治兩耳卒腫熱痛:木鱉子仁一兩研如膏,赤小豆末半兩,川大黃末五錢。上件藥,同研令勻,水、生油旋調(diào)涂之。 (《圣惠方》)

  木鱉子的相關(guān)論述

  1、《本草綱目》:“治疳積痞塊,利大腸瀉痢,痔瘤瘰疬。”

  2、《本草求原》:“治一切寒濕郁熱而為痛風癱瘓。行痹、痿厥、腳氣、攣癥、鶴膝。”

  3、《本草正》:“木鱉子,有大毒,本草言其甘溫無毒,謬也。今見毒狗者,能斃之于頃刻,使非大毒而有如是乎?人若食之,則中寒發(fā)噤,不可解救,若其功用,則惟以醋磨,用敷腫毒乳癰,痔漏腫痛及喉痹腫痛,因此醋漱于喉間,引痰吐出,以解熱毒,不可咽下?;蛲焐啊~卷筒熏疥,殺蟲最效,或用熬麻油,擦癬亦佳。”

  4、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“木鱉子,味甘氣溫,無毒。味厚于氣,可升可降,陽也。為散血熱、除癰毒之要藥。夫結(jié)腫惡瘡,粉刺,肛門腫痛,婦人乳癰等證,皆血熱所致。折傷則血亦瘀而發(fā)熱。甘溫能通行經(jīng)絡(luò),則血熱散,血熱散則諸證無不瘳矣。其止腰痛者,蓋指濕熱客于下部所致,而非腎虛為病之比也,用者詳之。”“味雖甘而氣則大溫,《本經(jīng)》雖云無毒,然亦未免有毒,但宜外用,匆宜內(nèi)服。”

聲明:本站圖/文均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收集,僅供病友參考,不作為醫(yī)療診斷依據(jù)。

閩公網(wǎng)安備 35020302001071號 ICP證書

Copyright ? 2022-2025廈門沃鴻信息技術(shù)有限公司版權(quán)所有

閩ICP備13021446號-22 互聯(lián)網(wǎng)藥品信息服務(wù)資格證書 不良信息舉報平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