頭痛偏方

  中醫(yī)治療頭痛的偏方

  1、熏蒸止痛法

  用川芎15g,晚蠶沙30g,僵蠶20~30g,香白芷15g,將藥物共放入沙鍋內,加水5碗,煎至3碗,用厚紙將沙鍋口封住。

  用法:視疼痛部位大小,于蓋紙中心開一孔,令患者痛位對準紙孔;滿頭痛者,頭部對準沙鍋口(兩目緊閉或用手巾包之),上面覆蓋一大方巾罩在頭部,以藥液散發(fā)的熱氣熏蒸,每天1劑,每劑用2次,每次熏10~15分鐘。適用于各種頭痛。

  2、藥汁涂抹法

  取鮮姜、蔥白各100g,洗凈,放瓷缽內,加涼開水少許,搗爛取汁,用棉球蘸藥汁涂于太陽穴或前額,或頭痛部位,涂后可用手指輕叩涂藥部位,每天數(shù)次。

  3、中藥塞鼻法

  取川芎15g,白芷9g,冰片1g,細辛3g,羌活6g,共研極細末,裝瓶備用。使用時依據(jù)患者年齡大小,取藥末3~6g,放在紗布上卷成條狀,左側頭痛塞右鼻,右側頭痛塞左鼻,全頭痛左右鼻交替使用。每天1~2次,連續(xù)5~7天。

  4、塞鼻取嚏法

  (1)防風、藜蘆、栝樓各等量研末,取少許搐鼻取嚏,此方適合一切頭痛。(2)雄精(雄黃中最佳品)1g,皮硝3g,川芎6g,白芷8g,乳香、沒藥各2g,共研細末,取少許搐鼻取嚏,痛止則停用。

  5、貼太陽穴法

  荊芥、穿山甲、白芷、螻蛄各9g,干全蝎(去毒)、地鱉蟲、姜蠶各3g,牙皂5g,共研末,加冰片1g,用蜂蜜調勻,攤布貼兩太陽穴(晚貼早揭),每日1次。此方系清光緒頭痛劇烈時所用。

  6、貼涌泉穴法

  取吳茱萸適量研為細末,米醋適量調為稀糊狀,外敷于雙足心涌泉穴,每日換藥1次,7天為1個療程,連續(xù)1~2個療程。本法上病下取,平肝潛陽,引熱下行,對高血壓頭痛、肝陽頭痛療效甚佳。

查看詳情

  中醫(yī)治療神經(jīng)性頭痛的食療偏方

  藥膳1、丹地粥

  組成:丹皮10g,丹參5g,山茱萸肉5g,熟地黃10g,大米50g。

  用法:先將上述所有材料清洗干凈,鍋內加水取汁,去渣備用,大米放入鍋內,加水熬粥,快熟時加入藥汁,可以分次食用。

  藥膳2、芹菜根湯

  組成:芹菜根60g。

  用法:芹菜根加水煎煮,早晚各一次。

  主治:適用與高血壓頭痛,高血脂。

  藥膳3、遠志大棗湯

  組成:遠志15g。

  用法:每天煎1次,每次需加大棗7個,像煎中藥一樣早晚煎服,晚上服藥時把7個大棗吃掉。

  主治:此方可治神經(jīng)性頭痛。

  藥膳4、棗仁煎百合

  組成:鮮百合500克,酸棗仁15克。

  用法:將百合用清水浸泡24小時,取出洗干凈,棗仁炒后水煎去渣再加入百合煮熟,隨意飲服。

  主治:對失眠頭痛有輔助治療的作用。

  藥膳5、白菊花湯

  組成:取白菊花200g。

  用法:加水2000ml,煎沸后,倒入臉盆內,趁熱熏蒸頭部。將頭部置于離水面適宜的高度,蒙蓋毛巾(以防盆內熱氣外泄),至藥汁溫度降至體溫以下為宜。薰蒸后防止受涼,一般1次就可見效。

  主治:此方可治神經(jīng)性頭痛。

查看詳情

  中醫(yī)按摩治療偏頭痛

  揉捏風池穴

  風池穴位于頸后兩側枕骨下方,發(fā)際的兩邊大筋外側凹陷處。一手扶住被按摩者前額,另一手用拇指和食指置于風池穴揉捏半分鐘,以局部酸脹為佳。

  按揉百會穴

  百會穴位于兩耳尖連線與前后正中線交點。用拇指按壓百會穴半分鐘,先順時針方向按揉1分鐘,然后逆時針方向按揉1分鐘,以酸脹感向頭部四周發(fā)散為佳。

  按揉頭維穴

  頭維穴位于頭前側,在兩側額角發(fā)際向上約1指寬處。用兩手拇指同時順時針方向按揉頭維穴約1分鐘,然后逆時針方向按揉約1分鐘,以酸脹感向整個前頭部和兩側發(fā)散為佳。

  按揉角孫穴

  角孫穴位于耳尖直上,與發(fā)際交點處。用拇指或中指順時針方向按揉頭兩側的角孫穴約1分鐘,然后逆時針方向再按揉1分鐘,以頭部向兩側感到酸脹為佳。

  按揉率谷穴

  率谷穴位于兩耳尖直上2橫指寬處。用拇指或中指順時針方向按揉頭兩側的率谷穴約2分鐘,然后逆時針方向再按揉約2分鐘,以頭部兩側感到酸脹為佳。

查看詳情

  中醫(yī)針灸治療頭痛

  頭頂痛

  屬厥陰經(jīng)病,先從肝經(jīng)論治,或針刺百會穴。

  后頭痛

  屬太陽經(jīng)病??梢跃男∧c經(jīng)的后溪穴,治后頭痛、頸椎病、落枕和情志病。另外,膀胱經(jīng)的京骨穴也可。

  頭頸僵痛

  可試試灸肺經(jīng)的列缺穴,“頭項尋列缺”。

  偏頭痛

  來無影去無蹤的偏頭痛,多與三焦經(jīng)有關。三焦經(jīng)肘部的清冷淵、天井穴,以及手腕部的外關穴,都是偏頭痛的特效穴。三焦經(jīng)是人體的“出氣筒”,在三焦經(jīng)按摩或者刮痧,可有效調整內分泌失調,對調節(jié)長期情志病極為有效,對各種頭面部疾病,以及更年期綜合癥都有特效。

  前額和眉棱骨痛

  般屬于胃經(jīng)的病癥。從二三腳趾間的陷谷穴向內庭穴方向按摩幾分鐘即可緩解。另外,按摩脾經(jīng)的公孫穴(絡穴治表里病癥),或者膀胱經(jīng)的京骨穴也可有效緩解眉棱骨痛。

  耳朵上部

  若疼痛發(fā)生在頭兩側,即耳朵上部,就在膽經(jīng)按摩,例如膽經(jīng)的風池穴、陽陵泉穴等均可。

  太陽穴痛

  首先就可以按摩太陽穴,如果不能緩解,則可以按摩膽經(jīng)的風池穴、陽陵泉?;蛘甙茨ξ附?jīng)的頭維穴、陷谷穴,它同時對眉棱骨痛和頭痛如裹都有效。

  一側頭痛

  中醫(yī)理論中有所謂的“左肝右肺”之說,并由此會誘發(fā)一側的頭痛。經(jīng)常出現(xiàn)左邊的偏頭痛一般跟肝血不足有關,這種現(xiàn)象在經(jīng)期剛過的女性身上比較常見。有人提供了腎經(jīng)的筑賓穴(同時也是奇經(jīng)八脈中陰維脈的郄穴,臨床多用于及時緩解所出現(xiàn)的血癥,血虛當然也屬于血癥的一種),可以有效緩解左側頭痛的狀況。另外,肝血不足也可通過按摩肝經(jīng)的曲泉穴(合水穴)來調理。如果經(jīng)常出現(xiàn)的是右邊的偏頭痛,一般跟肺氣不降有關??梢酝ㄟ^按摩肺經(jīng)的尺澤穴和腎經(jīng)的復溜穴來調理。

  腎虛頭痛

  腎陰虛和陽虛都有可能誘發(fā)頭痛。腎陰虛頭痛,主要表現(xiàn)為頭腦空痛,頭暈耳鳴,腰膝無力,舌紅脈細;腎陽虛頭痛,主要表現(xiàn)為頭痛畏寒,四肢不溫,面色白,舌淡,脈沉細。無論陽虛還是陰虛,都可以通過經(jīng)常按摩腎經(jīng)的穴位復溜、太溪等得到改善。

查看詳情

中醫(yī)怎么治療偏頭痛

聲明:本站圖/文均來自于網(wǎng)絡收集,僅供病友參考,不作為醫(yī)療診斷依據(jù)。

閩公網(wǎng)安備 35020302001071號 ICP證書

Copyright ? 2022-2025廈門沃鴻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版權所有

閩ICP備13021446號-22 互聯(lián)網(wǎng)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不良信息舉報平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