育兒/月子/哺乳期/斷奶注意事項

斷奶注意事項

   寶寶斷奶注意事項

  1、不要在夏天斷奶:因為夏天天氣炎熱,胃腸道消化功能減弱,如果斷奶后給孩子添加過多的輔食,就容易引起消化不良,甚至發(fā)生腹瀉等胃腸道疾病。一般于春、秋兩季斷奶最好。

  2、不要在孩子患病期間斷奶:因為孩子患病的抵抗力差,消化功能不好,身體很虛弱,如果這時斷奶,勢必影響身體的康復(fù),甚至加重病情。

  3、斷奶期間要加強護理:孩子斷奶期間,要加強護理,注意觀察孩子的大便是否正常,體重是否減輕,發(fā)現(xiàn)異?,F(xiàn)象時,要及時處理,不能聽之任之。

  4、不能倉促斷奶:讓寶寶突然和媽媽分開,或者在媽媽的乳頭上涂抹辣椒、墨汁、紅藥水、紫藥水或者黃連水等物質(zhì),不但使寶寶的情緒低落、心理上難以適應(yīng),還會給寶寶的身體健康帶來負面影響。

  媽媽斷奶注意事項

  媽媽在給寶寶斷奶時,也要注意自己的回奶問題。媽媽需要注意的是:

  1、不用回奶藥。媽媽在回奶時要遵循自然的原則,一般不需要服用回奶藥。

  2、減少對乳房、乳頭的刺激。除了減少吸吮外,不要讓寶寶觸摸乳房,淋浴時避免用熱水沖洗乳房。

  3、飲食中停止飲用豬蹄湯、魚湯、木瓜湯、燉雞等催乳湯水,減少高蛋白質(zhì)和水的攝入量。

  4、感到奶脹時,可擠出少量乳汁,不要過度擠奶,以免刺激乳汁分泌過多,還可以用冰袋冷敷乳房減輕不適。

  夏天斷奶注意事項

  一般不建議在夏天給寶寶斷奶,如果實在沒有辦法,需要在夏季進行斷奶,爸媽要注意寶寶的身體狀況,他有可能會因為斷奶而容易上火,這時可以多給他喝點去火的梨水或菊花水。

  不建議夏季斷奶的原因是,夏季天氣炎熱寶寶本來食欲就較差,斷奶寶寶會容易生病。斷奶的時間宜選擇春季或秋季,避開容易生病的冬夏兩季。選擇寶寶身體狀況良好,家庭生活穩(wěn)定的時期。避開生病,受驚,打預(yù)防針,更換照料寶寶的人,搬家,媽媽出差等時期。

  春季斷奶注意事項

  斷奶不僅僅是媽媽和寶寶的事,在這個過程中,爸爸也將起著關(guān)鍵的作用。以下的建議供你參考:

  1、循序漸進,自然過渡。斷奶的時間和方式取決于很多因素,每個媽媽和寶寶對斷奶的感受各不相同,選擇的方式也因人而異。

  快速斷奶:如果你已經(jīng)作好了充分的準(zhǔn)備,你和寶寶也都可以適應(yīng),斷奶的時機便已成熟,你可以很快給寶寶斷掉母乳。特別是加上客觀因素,如果媽媽一定要出差一段時間,那么很可能幾天就完全斷奶了。如果媽媽上班后不再吸奶,那么白天的奶也很快就會斷掉。

  逐漸斷奶:如果寶寶對母乳依賴很強,快速斷奶可能會讓寶寶不適,如果你非常重視哺乳,又天天和寶寶在一起,突然斷奶可能有失落感,因此你可以采取逐漸斷奶的方法。從每天喂母乳6次,先減少到每天5次,等媽媽和寶寶都適應(yīng)后,再逐漸減少,直到完全斷掉母乳。

  2、少吃母乳,多吃牛奶。開始斷奶時,可以每天都給寶寶喝一些配方奶,也可以喝新鮮的全脂牛奶。需要注意的是,盡量鼓勵寶寶多喝牛奶,但只要他想吃母乳,媽媽不該拒絕他。

  3、斷掉臨睡前和夜里的奶。大多數(shù)的寶寶都有半夜里吃奶和晚上睡覺前吃奶的習(xí)慣。寶寶白天活動量很大,不喂奶還比較容易。最難斷掉的,恐怕就是臨睡前和半夜里的喂奶了,可以先斷掉夜里的奶,再斷臨睡前的奶。這時候 ,需要爸爸或家人的積極配合,寶寶睡覺時,可以改由爸爸或家人哄寶寶睡覺,媽媽避開一會兒。

  寶寶見不到媽媽,剛開始肯定要哭鬧一番,但是沒有了想頭,稍微哄一哄也就睡前了。斷奶剛開始會折騰幾天,直到寶寶一次比一次鬧的程度輕,直到有一天,寶寶睡覺前沒怎么鬧就乖乖躺下睡了,半夜里也不醒了,好了,恭喜你,斷奶初戰(zhàn)告捷。

  4、減少對媽媽的依賴,爸爸的作用不容忽視。斷奶前,要有意識地減少媽媽與寶寶相處的時間,增加爸爸照料寶寶的時間,給寶寶一個心理上的適應(yīng)過程。剛斷奶的一段時間里,寶寶會對媽媽比較粘,這個時候,爸爸可以多陪寶寶玩一玩。剛開始寶寶可能會不滿,后來就習(xí)以為常了。讓寶寶明白爸爸一樣會照顧他,而媽媽也一定會回來的。對爸爸的信任,會使寶寶減少對媽媽的依賴。

  5、培養(yǎng)孩子良好的行為習(xí)慣。斷奶前后,媽媽因為心理上的內(nèi)疚,容易對寶寶縱容,要抱就抱,要啥給啥,不管寶寶的要求是否合理。但要知道越縱容,寶寶的脾氣越大。在斷奶前后,媽媽適當(dāng)多抱一抱寶寶,多給他一些愛撫是必要的,但是對于寶寶的無理要求,卻不要輕易遷就,不能因為斷奶而養(yǎng)成了寶寶的壞習(xí)慣。這時,需要爸爸的理智對媽媽的情感起一點平衡作用,當(dāng)寶寶大哭大鬧時,由爸爸出面來協(xié)調(diào),寶寶比較容易聽從。

聲明:本站圖/文均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收集,僅供病友參考,不作為醫(yī)療診斷依據(jù)。

閩公網(wǎng)安備 35020302001071號 ICP證書

Copyright ? 2022-2025廈門沃鴻信息技術(shù)有限公司版權(quán)所有

閩ICP備13021446號-22 互聯(lián)網(wǎng)藥品信息服務(wù)資格證書 不良信息舉報平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