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腫瘤等于死亡”的觀點早已經落后。相當一部分的腫瘤經過治療,是可以治愈的,完全沒有必要恐慌,專家提出“癌癥并不等于死亡”。
10月21日上午9點,由著名腫瘤專家王振國教授主講的“全國腫瘤防治科普巡回報告會”在廣州華泰賓館舉行,此次活動旨在喚起全社會對腫瘤預防的重視,增強全民防治腫瘤的意識。近200名普通市民來到現場,聆聽專家講座。演講中,王振國教授提出的一系列“話療”“四法兩化”等觀點,新穎易懂、默風趣的案例引得市民掌聲陣陣。
“腫瘤防治、預防先行”,是王振國教授經過多年腫瘤防治工作,得出的深刻體會。演講中,他大聲疾呼:民眾和社會應當改變對腫瘤患者的偏見,“腫瘤等于死亡”的觀點早已經落后。相當一部分的腫瘤經過治療,是可以治愈的,完全沒有必要恐慌,對腫瘤患者的種種歧視和過度照顧會帶來更嚴重的后果。
專家簡介:王振國,主任醫(yī)師,研究員、教授、振國醫(yī)院院長、吉林省政協(xié)委員。首屆“中國十大杰出青年”、 “全國十大科技英才”,國家“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”,F任國際癌病康復協(xié)會會長、北京振國腫瘤研究中心主任、振國腫瘤康復醫(yī)院院長。他從事抗癌藥物研究和臨床工作30余年,擅長對中晚期腫瘤患者進行中西醫(yī)結合治療,挽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。
王振國教授因發(fā)明抗癌中成藥及“王振國沖擊療法”先后獲得六項國際大獎,在第38屆尤里卡世界發(fā)明博覽會上榮獲“世界個人發(fā)明最高研究獎”,授“將軍勛章”、“騎士勛章”和“比利時王國榮譽獎牌”,為民族醫(yī)藥走向世界做出了重大貢獻。王振國是國家“七五”重點攻關項目“復方天仙膠囊”和2004年國家“863計劃”銀甘黃(凍干粉針)項目研究的負責人。承擔了科技部“火炬計劃”麝蟾膠囊和白花蛇舌草靜脈注射液抗癌新藥研發(fā)工作。2005年8月,其研發(fā)的抗癌新藥“縫裂木層孔菌PUS菌種”搭載我國第21顆返回式科學與技術試驗衛(wèi)星成功完成太空培育試驗,這一成果是腫瘤新藥研發(fā)的重大突破。
中老年腫瘤患者高發(fā) 帶著CT片現場求診
此次講座吸引了近200名普通市民前來,其中絕大部分為中老年患者,更有相當一部分的患者帶著病例及CT片直接到現場求診。在專家咨詢臺熙熙攘攘的人群中,幾乎全部都是中老年人。
為什么腫瘤會如此“青睞”中老年患者呢?王振國教授介紹到:人體的免疫機能存在著一個波動周期,并且大致以40歲為一個分水嶺。人體在40歲以前,免疫功能和代謝功能都比較強,因此,具有較好的自我免疫功能,抵抗外部感染和自我修復的能力都很強,很少得病。40歲以后,身體開始走下坡路,正常情況下,少量的腫瘤細胞人體是具有自凈能力的,但是由于40歲以后人體免疫機能下降,腫瘤細胞開始在人體內增殖。直徑1cm的腫瘤,就很有可能在身體內生長了10年之久,在初期,如果不認真檢查,很難查出任何蛛絲馬跡。
人體進入50歲以后,人體內的自由基明顯增多,患病因素也隨之增多,小病不斷,腫瘤的危險程度也越來越高。進入60歲以后,器官開始老化,免疫系統(tǒng)和代謝系統(tǒng)功能下降,人體對腫瘤細胞的代謝能力進入低谷,導致腫瘤迅速生長、擴散,并且對老年人的身體造成破壞性的影響。
專家憂慮:民眾沒有體檢意識 抽血就可查癌細胞
演講中,不少聽眾提出,既然腫瘤對人體危害如此之大,那有什么樣的方法提前得知病變信息,及早進行治療呢?王振國教授指出:其實醫(yī)院的體檢就可以檢測出身體的微小癌變,但是由于大部分的體檢都只是草草的走個過場,更有不少體檢的項目是能省就省,即使體檢出了結果也不在意,導致最后病情嚴重,影響生活時采去檢查,往往已是中晚期,很難治愈。
王教授指出,雖然目前城市中很多單位都有定期的體檢,如每年一次的職工體檢等等,但是普通市民卻沒有體檢的習慣,體檢的項目也很少,沒有或者極少單獨針對腫瘤病變的檢查。部分單位的體檢可能會涉及到這一方面,但是由于缺乏科普知識,職工也很少會對體檢結果認真研究。
那么,如何才能知道自己身體是否有發(fā)生腫瘤或者癌變的可能呢?王振國教授介紹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:做 “腫瘤標志物”或者“蛋白芯片”檢查,就可以清晰的檢查出人體內細小的變化。一旦發(fā)現風吹草動,立刻可以有針對性的篩查和排除,大部分的腫瘤,只要發(fā)現及時,早期還是有很大幾率治愈的。
單一療法不可靠 仍然推薦中西醫(yī)結合
當前,治療腫瘤的方法有很多,如手術療法、放療、化療、生物療法、中醫(yī)療法。有的醫(yī)院比較推崇外科手術治療,直接切除腫瘤組織,有的則強調中醫(yī)特色,采取中草藥治療,而另一部分則宣傳“生物療法”,哪一種才是最有效的呢?
王振國教授指出:根據多年來的臨床經驗來看,對于中晚期的惡性腫瘤,放化療都是一些非常必要的手段,但是如果擔心迷信手術治療和放化療,并不一定會取得很好的效果,最好的方法仍然是中西醫(yī)的結合。根據患者的病情,采取西醫(yī)治療,中醫(yī)調理的方法,既可以提高手術的質量,也可以減輕患者的痛苦,顯著提高患者的存活時間,提高生活質量。
由于王振國教授出身東北,常年在長白山地區(qū)實地考察。進過他的實地研究發(fā)現,整個長白山地區(qū),如同一個中草藥的天然寶庫,其中僅藥用植物就有1000多種,經過臨床驗證能夠有效抑制腫瘤細胞,改善生活質量的中草藥就有100多種。這些天然藥物可以有效抑制癌細胞,彌補手術治療和放化療的不足,減輕放化療的治療,緩解各種副作用的產生,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。
過度治療 危害已經大過腫瘤
對于目前放化療泛濫的現狀,專家也指出,放化療之所以大行其道,很大程度上在于利益問題。放化療對于腫瘤病人來說,的確很有效,可以有效殺死癌細胞、控制組織病變、但是,并不是每一個病人都適合,相當一部分病人對化療并不過敏,也就是說,放化療對于這一部分患者起的作用很小,甚至根本沒有作用。在決定是否進行放化療之前,要對患者做一個詳細的檢查,確定該名患者對放化療是否過敏,再對癥施藥。盲目濫用放化療,不僅會增大患者的治療痛苦,加大醫(yī)療開支,也對病情起不到任何作用。
在批評放化療泛濫的同時,化療藥物的劑量過大也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,F在的腫瘤患者,聞“化療”色變,嚴重的副作用,惡心、嘔吐、脫發(fā)、失眠……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。但是根據國內的化療患者和國外患者的對比,差別非常明顯,國外的化療患者甚至能夠帶著化療泵一起外出,一起吃飯,與常人無異。究根揭底,還是在于大劑量藥物的使用。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就是,國外患者的化療泵是每分鐘一滴,但是國內的患者最高能達到30到60滴,如此大劑量的化療,人體焉能不起反應!
對于過度治療,王振國教授也有著自己的觀點:國內之所以出現如此之多的過度治療,更多程度上還是由于民眾的經濟情況造成的,由于大部分腫瘤患者經濟情況并不太好,需要立竿見影的治療,否則就會放棄。造這種情況下,加大劑量也就成了家常便飯。王教授舉了一個例子:一個鼻咽癌患者,醫(yī)院對其進行放療,本來國外參考劑量為50個單位,但是為了治愈,他治療時的劑量竟然達到了150—200個劑量,遠遠超出了參考標準。最后,鼻咽癌順利治愈,但是周圍組織纖維化,肌肉僵硬,連飲食都成了問題,被迫以流質食物當主食。
“話療”攻克心理難關 用成功康復者當精神榜樣
提到腫瘤患者,就不能不提心理治療。很多專家也提出了“先治心,后治病”的觀點。但是實際治療中,卻很少有醫(yī)生能夠堅持貫徹,靈活運用。王振國教授在演講中也提出,“話療”并不僅僅是簡單的談話聊天,更需要通過多種活動增強患者的信心,而不是打擊患者的生存意志。
之前有媒體報道:“三分之一的患者是被嚇死的”,“這句話一點也不夸張……”王振國教授這樣說。
王振國教授舉了幾個例子:一些醫(yī)生在確診癌癥后,往往并不直接告訴患者,而是告訴患者的家屬或者朋友,而且還不是直接告訴,故意撇開患者到一個單獨的病房告訴家屬。王振國教授指出,這種行為,看起來是在保護患者,但是實際上,這樣做只會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和猜疑,甚至導致家庭矛盾。患者因為不清楚的自己的病情而胡思亂想,甚至會以為自己得了不治之癥,很快將不久于人世,于是自暴自棄,消極治療,本來有可能治愈,結果卻導致病情加重,既降低了生活質量,也縮短了生存時間。
什么才是“話療”呢?王振國教授介紹了他自己的方法,在治療時,選取已經成功戰(zhàn)勝腫瘤,有康復經歷的患者,以自己的親身經歷,給予患者信心和自信,同時讓患者明白自己的病情和治愈的幾率,讓患者明白,積極配合治療,振作精神狀態(tài),是可以治愈的,給患者以希望,而不是可以隱瞞病情,通過讓患者樹立信心,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同時,振國腫瘤醫(yī)院也采取了一些比較新穎的方法,如讓患者組成抗癌小組,互相激勵、音樂療法、綠色療法等等,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“癌癥不等于死亡” 過度治療和護理都沒有必要
關于過度治療,王振國教授在臨床上有著深刻的體會:臨床上,很多腫瘤病人明明已經治愈,但是不斷來找醫(yī)生,向醫(yī)生抱怨:“明明我能摸到腫塊,為什么說我沒。”醫(yī)生建議觀察,但是患者卻強烈要求治療,疑心越來越重。
為何明明治愈還要要求治療?王振國教授將原因歸結于社會和家庭對腫瘤的錯誤,長久以來,由于癌癥難以治愈,“癌癥等于死亡”的觀念廣為流傳。事實上,只要發(fā)現及時,大部分早期癌癥都是可以治愈的,即使到了中晚期,也會有很多醫(yī)療手段降低患者痛苦,延長患者生命,提高患者生活質量,根本沒有必要自暴自棄。
王振國教授還列舉了另外一種需要腫瘤患者家屬注意的情況:過度護理。一名女士因為腫瘤住進了振國腫瘤康復醫(yī)院,心疼妻子的丈夫就天天帶著各種保健品、雞鴨魚肉、大補湯往醫(yī)院跑,結果妻子胃口不好,幾個月下來,妻子越來越瘦,丈夫卻胖了十幾斤,完全沒有達到護理的效果。腫瘤患者的確需要營養(yǎng),但是必須在醫(yī)生建議的范圍之類,合理進補,如果盲目進補,很有可能為癌細胞提供營養(yǎng),加速癌細胞的分裂與增殖,不利于放化療的進行,影響治療效果。
(責任編輯:實習王勇)
三級甲等
電話:(0734)8358185
三級醫(yī)院
電話:(010)63501188
三級乙等
電話:0592-6203456
三級甲等
電話:(010)65105114
二級甲等
電話:0662-3369899
甲下淤血不可除外。注意休息,減少活動,可予口服復方蘆丁片改善血管通透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