脾虛怎么形成
臨床上可以見到很多脾虛的患者,這類患者通常面色萎黃、四肢倦怠、乏力、少氣懶言、容易便溏、腹瀉或者便秘,體型偏瘦或者肥胖。而脾虛的形成有一部分脾虛患者是由先天因素所導致的。
這類患者在調理的過程當中比較困難,通常需要調理的時間也比較長,而大部分的脾虛患者跟后天不良的生活飲食情志是密切相關的。而中醫(yī)認為“思傷脾”,所以不良的心態(tài)是導致脾虛的一個重要因素。
第二個原因是不良的生活作息,熬夜會導致生物鐘紊亂,內分泌失調,引起臟腑功能的失調。所以熬夜也是脾虛的一個重要因素。第三個原因當然是飲食習慣。有些人喜歡吃辛辣、刺激、油膩、生冷、煎炸、燒烤類的食物,這些食物會直接刺激我們的胃黏膜,引起胃腸功能的紊亂,導致脾虛的產生。所以在調理上一定要注意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生活和飲食習慣。
現在很多人都有濕氣重的情況,而體內濕氣的產生與脾胃的功能是密切相關的。脾主運化,當脾虛的時候會出現水液代謝失調,從而引起濕氣的產生。
濕氣重通常分為兩方面的誘因:第一,外因。中醫(yī)認為天人合一,外界氣候環(huán)境潮濕也會導致體內的潮濕,比如久居潮濕之地很容易形成內濕。
濕氣重是現代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,濕氣重的患者如果不能夠及時調理很容易會產生代謝系統(tǒng)的疾病,比如痛風、糖尿病、高脂血癥、冠心病等等。
脾虛在飲食方面可以多吃一些補脾益氣、開胃消食的食物,比如粳米、板栗、薏仁、芡實、山藥、紅棗、香菇、胡蘿卜、馬鈴薯、雞肉、牛肉、豬肚、牛肚等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