概念區(qū)分
腳氣是足癬的俗名。有的人把“腳氣”和“腳氣病”混為一談,這是不對的。醫(yī)學上的“腳氣病”是因維生素B缺乏引起的全身性疾病,而“腳氣”則是由真菌(又稱毒菌)感染所引起的一種常見皮膚病。洗腳盆及擦腳毛巾應分別使用以免傳染他人。足癬如不及時治療,有時可傳染至其它部位,如引起手癬和甲癬等,有時因為癢被抓破,繼發(fā)細菌感染,會引起嚴重的并發(fā)癥。
日常生活注意:
一、 穿通風、透氣的棉質(zhì)襪,每天更換清洗。
二、 避免穿膠鞋或不透氣之球鞋,最好要有兩雙鞋換穿,涼鞋是最好的選擇。
三、 不與他人共穿鞋、拖鞋及襪子。
四、 腳底、趾間癢盡量不要用手抓,防傳染於手指。
五、 治療勿自動停藥,通常應在自覺好了后,繼續(xù)用藥數(shù)周,最好是能作霉菌檢查及培養(yǎng),連續(xù)三星期都是陰性才算治愈
中醫(yī)描述
中醫(yī)稱腳氣為“腳弱”。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二十二《風毒腳氣方》:“然此病發(fā),初得先從腳起,因即脛腫,時人號為腳氣。深師云:腳弱者,即其義也”。
腳氣,病名。即《肘后備急方》卷三。古風緩風、壅疾,又稱腳弱。因外感濕邪風毒,或飲食厚味所傷,積濕生熱,流注腿腳而致病。其證先見腿腳麻木,酸痛,軟弱無力,或攣急,或腫脹,或萎枯,或發(fā)熱,進而入腹攻心,小腹不仁,嘔吐不食,心悸,胸悶,氣喘,神志恍惚,語言錯亂等。治宜宣壅逐濕為主,或兼祛風清熱,調(diào)血行氣等法!夺t(yī)學正傳·腳氣》:“故為治者,宜通用蒼術、白術之類以治其濕,知母、黃柏、條芩之類以去其熱,當歸、芍藥、生地黃之類以調(diào)其血,木瓜、檳榔之類以行其氣,羌活、獨活以利關節(jié)而散風濕,兼用木通、防己、川牛膝之類引藥下行及消腫去濕。”常用方劑如雞鳴散、濟生檳榔湯、防己飲等。《肘后備急方》、《備急千金要方》等方書中,有大豆、烏豆、赤豆治腳氣的記載,可用作輔助療法。腳氣有干腳氣、濕腳氣之分。濕腳氣中又有寒濕腳氣、濕痰腳氣、濕熱腳氣、濕毒腳氣等。此外,還有風毒腳氣、瘴毒腳氣、腳氣沖心、腳氣入腹、腳氣迫肺等多種類型。又有按六經(jīng)分類者。